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老猫侠的博客

本博除另有注明外,均为原创

 
 
 

日志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一)(二)  

2010-03-14 13:58:00|  分类: 家乡的风光(原创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一)           

  图片分别于2010年2月2日、2月23日、3月2日拍摄于乌山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一)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海拔不到百米的乌山,自唐至清,遗留有200多处珍贵的摩崖石刻。篆、隶、楷、行、草各有其神妙,使山上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融合成趣。

   乌山的摩崖题刻以及造像,早在1961年就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保单位。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一)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道山亭在北宋熙宁年间为福州太守程师孟所建,并请前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记述了乌山风景及福州面貌、风土民俗。明代道山亭曾重修,至清代彻底被毁,现存的道山亭建于1955年。这次修复时,道山亭的琉璃瓦更换为灰色筒瓦,原先水泥制作的美人靠改为木头,碑文由书法家张潜华先生题写。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一)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位于道山亭旁边的“道山亭”篆书,传说为程师孟所书。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一)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这是唐朝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的“般若台”篆书石刻,也是我国仅存的四块李阳冰篆书碑书之一。据《福州市志》介绍,这是闽中最早的摩崖石刻,与浙江处州新驿记、缙云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合称为篆书天下四绝。清代郭柏苍在《乌山志》中引《闽中摭闻》云:“李阳冰般若台篆书二十四字,与处州《新驿记》、缙云县《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世称四绝。”康有为在很有影响的书法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中说:“篆书大者唯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

   明末福建最有成就的诗人、藏书家曹学佺有诗赞曰:

                           当涂称四绝,岩顶迹萧疏。

                           虽勒唐人笔,实为秦代书。

                           完全无斧凿,密尔有禅居。

                           珍重山灵意,宁愁藓剥余。

   在《福建省志·文物志·大事年表》中记载着:“本年(1971年),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乌石山摩崖石刻中最珍贵的一方——唐大历七年李阳冰的‘般若台’篆书石刻,被福州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前身)一名干部砸毁。”这是一段令人心惊的记录,般若台原址应该在石天景区,现存的这个“般若台铭”是1982年由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用原拓本在清冷台侧复制而成。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一)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据《神解记》中的记载:“唐嗣圣十八年,有僧持《华严经》于此,一夕雷雨大作,劈石为巨室,僧遂宴坐其间”,因而取名霹雳岩。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一)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据传宋熙宁初郡守程师孟在这里用楷书题写了“霹雳岩”,清徐家恒有诗赞曰:“峭壁立山隈,一朝分霹雳。老僧诵经处,千古留遗迹。想见鹤飞时,麓前闻卓锡”。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一)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霹雳岩石刻中,记录了绍兴二年李纲因抗金被罢相,参政知事孟庚、李纲等十一人,聚会乌山瑞云庵一事。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一)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这段历史以楷书镌刻于霹雳岩下:

  参知政事孟庾宣抚闽部 按视城守回 邀嗣濮王仲湜资政殿大学士李纲 龙图阁直学士许份 显谟阁待制王仲薿 监察御史福建抚谕胡世将 集英殿修撰知福州事程迈 前右正言邓肃 参议官尚书屯田员外郎李易 机宜朝散郎胡纺 干办公事直秘阁马咸 承议郎郑士彦 会于乌石山之长乐台瑞云庵  绍兴壬子正月二十一日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一)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这块石头上铭刻着:  

  靖康之间 金人犯阙 二圣北迁 逮建炎中兴 天子受命吴国长公主始至睢阳 明年寇淮甸 遂浮江而南避于钱塘 车驾 幸建康还 复入觐 继适江表 会胡骑奄至 循赣水走湖 濒南海而达闽川 馆于福唐之神光 因登乌石山 观李阳冰篆 乃得古人之遗意 越五日而赴行在所 男长卿 粹卿 端卿 温卿侍 

             绍兴二年仲春十三日  河南潘正夫题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一)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一)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一)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一)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未完  待续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一)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图片分别于2010年2月2日、2月23日、3月2日拍摄于乌山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海拔不到百米的乌山,自唐至清,遗留有200多处珍贵的摩崖石刻。篆、隶、楷、行、草各有其神妙,使山上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融合成趣,这些都是研究书法艺术和历史的珍贵资料。

   乌山的摩崖题刻以及造像,早在1961年就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保单位。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位于道山亭西边的这块天然岩石,上面醒目地镌刻着“天章台”三个篆字,传说是宋郡守程师孟所题,为乌石山三十六奇景之一。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诗人萨都剌在乌石山避暑时,曾经在《天章台上晚酌》中吟道:

                        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

                        日夕下山去,海风吹月来。

                        豪气吐千丈,朗吟动三台。

                        白露洒仙掌,银河泻金杯。

                        谁识芙蓉仙,飞身在蓬莱。

   天章台篆字的左边刻着隶书: 陈休斋曾来  淳熙丙申秋

   陈休斋是南宋名士陈知柔,晋江人,1142年与秦桧之子秦熺同榜进士。官福建安抚参议,因不阿附秦桧而被解官。辞官隐居时,自号休斋居士。由于来访客人太多,疲于应酬,曾在门前贴了一副对联:“山水怡情耻与权奸为伍;淡泊明志欣同寒土作朋。”表明自己看破红尘,无意功名利禄,专心钻研学术,雅好山水,著书立说的志向。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这块石头上刻着:至正壬辰冬  余以柏府之命如广海经三山止神光寺 明年正月朔寇逼郡城  是日与廉使许希文共守南门 董督备御越二十六日  建邵分宪佥事郭继先率援兵南下 贼遂败溃宵遁  迄秋余自广回 复假禅榻之寓者弥月  凡山川之形胜 民物之殷庶  无不在心目间也 噫  人生等浮沤  世事如转蓬 是以登兹山而增慨  抚故实而兴嗟 后之纪斯游者  亦必览是而有感焉 至正十三年良月九日  前大兴府尹海道都漕运万户燕山李世安识 时侍行吏吴人葛思让也

   题刻中的“正月朔”,即大年初一。“良月九日”,即八月初九。石刻中的“寇”、“贼”,指当时的方国珍农民起义军。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位于道山亭后面的石刻:庚戌同年仕三山者  金华沈如愚元发 昭武黄静夫体仁  四明林惟孝叔全 玉牒越崇怘安伯  崇复仁翁 偕是邦陈子坚子正  李熹晋老 曾准正叔  黄匀钧可 高惟月明之  潘景伯仰之序拜于道山 举酒相属  从容欢洽 自期集迨今  岁月飘忽 如许各天一涯  无繇合并 兹会凡十有一人  是可识也  时嘉定五年壬申正月五日。

   石刻中的“同年仕”,即文中的11人皆同榜进士,出仕为官。“玉牒”,皇族牒谱,指赵崇固,字安伯;赵崇复,字仁翁;二人皆为皇族宗亲持牒在手。“是邦”,即福州籍。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石天景区因李弥逊而得名,李弥逊是苏州吴县人,身处南北宋之交,与岳飞、李纲齐名,因反对秦桧议和坚决抗金,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归隐连江西山。其诗作大多为归隐后所写,多为闲适遣兴之意,不时亦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愤慨不平。他在《游乌石山饮鸦浴池》诗中写着一句:女娲补天余,坠此百炼石。现在这句诗刻在石上,立于石天景区的路口。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这块美丽的隶书石刻,位于道山亭右边:

              追陪偶上道山亭 叠嶂层峦绕郡青 子迪

              万井人家铺地锦 九衢楼阁画帏屏 元卿

              波摇海月添诗兴 座引天风吹酒醒 本初

              久立危栏频北望 无边秋色杳冥冥 文卿 

   右宪使崞山僧家奴元卿公  佥宪奥鲁赤文卿公 申屠駉子迪公  赫德尔本初公 暇日宴集联句也  谭忝备宪幕重 惟诸公皆文章名士  南北隔数千里 同住于闽  以道义相处 文字为娱  诚一时之嘉会 因勒岩石以纪我元文物之盛云  至正 九年八月望日经历赵谭识知事任允书  宪副朵儿只班善卿公继登斯亭 览山川之胜概  睹群公之赋咏 曰此盛事也 遂题于后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天秀岩这三个楷书大字,为元末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燕赤不华所书。曹学佺在《天秀岩》诗中云:

                                 孤岩本天秀,登顶似攀枝。

                                 江海皎然吐,峥嵘无已时。

                                 风凄宿猿洞,日暝浴鸦池。

                                 欲度危桥里,邻僧归照迟。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这块楷书石刻,位于天秀岩下面,字迹端正秀美:

   东壁亭记  福城之三山 闽山其一  即乌石山也 至正二十四年平章政事燕赤不华摹勒皇太子所赐忠孝文武于石 亭是山之阳而建焉  名其亭曰东壁亭 之西有岩  名曰天秀 又亭其椒曰望海  望海之西又亭焉 曰东升  东升之西台焉  曰清泠 门其南曰春明  曰天秀者 状其景之胜也  曰清泠者 即其气之肃也  曰东  曰海 曰春  皆因储皇之恩锡而起也 于是山巅海隅焕焉  若重光之照临 莫不敬叹钦羡于仰瞻之下  不惟平章公忠孝文武之名可垂永远 凡宅于兹者  皆将以是自勉也 不可以不记  朝散大夫江西等处左右司郎中揭汯记并书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这块石刻的右幅为楷书,位于天秀岩下:

   壁立岩岩一片峰  银钩倒挂玉芙蓉 居人何处穷遗墨  薛老当年此寄踪 啸咏祗留明月在  摩挲应被古苔封 却同姓氏缘非偶 异代风流得再逢   山居之暇 寻倒书薛老峰感赋  时万历丁未秋  福唐薛梦雷

   石刻的左幅为草书:

   薛君和招同林谨任  陈泰始 洪汝臣诸公集薛老庄分得东字  名园开宴集群公 河朔风流此日同  槛外林光连百雉 天边江影落双虹  峰传薛老人何在 尊入平原酒不空  莫向邻霄台上望 烟尘今正起遼东  万历已未夏  叶向高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乌石山志》中记载着:“在双峰梦下,宋朱文公楷书‘福’字丈余,镌石”。原先的福字坪位于双峰梦下,因宋朱熹题的“福”字而有名,与鼓山喝水岩朱熹所题的“寿”字并称为“福寿齐天”。

   由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位于乌山,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为了供市委市政府大院用水,在原福字坪上建起一座大型水塔,从此“福”字长眠水底。由于“福”字为朱熹手迹,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又是福州最大的单字摩崖石刻,多年来有识之士屡屡奔走呼吁,要求还字于民。去年在拆除水塔后才发现,早在建塔之时,题刻即已被毁。为使“福”字重新展现在市民面前,2009年4月开始在乌山北坡紫清园重建福字坪,现在的“福”字位于白猴洞左侧的大岩石上,是新刻的,字径4.25米,左边镌刻着朱熹晚年字号“晦翁”。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先薯亭,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福州举人何道甫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朱薯的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1957年与1980年重建。

   陈振龙(约1543~1619年),祖居福建长乐,旅居菲律宾。当时吕宋之地“朱薯被野,生熟可食,被视为国宝,严禁外出”。从此他留心学习栽培技术,明万历21年,悄悄购置薯种,用绳子系在船舷浮于海中,冒着生命危险闯过关卡检查,经七天七夜艰难的航行,于五月下旬安全抵达福州。其子陈经纶以“六益八利”、“功同五谷”禀报巡抚金学曾试种,金批示“夷国朱薯”可试种。同年十一月,陈经纶试种成功并呈验巡抚,金学曾批“准饬各属依法栽种”。1594年(明万历22年)福建各地大旱并闹饥荒,金巡抚饬令“教民种之,赖以度荒”。百姓感激金巡抚的大力推广而把朱薯取名为“金薯”,福州人又称其为“救命薯”,因来自番国又称为“番薯”,北方人称其为甘薯。1796年(乾隆41年)乾隆向全国下了“推栽甘薯,以为救荒之备”的诏书,从此甘薯成为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金学曾(生卒年未详),字子鲁,钱塘(杭州)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万历十年(1582年)为佥事,历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他以陈振龙之子陈经纶所献的《种薯传授法则》为基础,写出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1756年(乾隆33年)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撰写《金薯传习录》上、下二卷,在福州刊印出版。福建省图书馆收藏有一部完好的《金薯传习录》本子,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由福州南台小桥“升尺堂书坊”刊行的,分上下两卷。

   据《乌石山志》记载,在乌山南麓原先有个先薯祠,为道光十四年(1834年)郡人何则贤所建,内祀先薯及金学曾,以及陈振龙、陈经纶父子,现已不存。

   郭沫若游闽时填了首《满江红》:“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种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他把陈振龙的引进之功,金学曾的推广之恩,与尝百草,种五谷的神农氏相提并论。 

   2008年4月先薯亭修复完毕恢复原貌,亭边立着福州市文联主席陈章汉撰写的《先薯亭记》碑刻。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先薯亭下面的一条小路两边,有两巨石夹峙曰“天门”。岩壁上有篆书石刻“饮岚”,为清代画家广陵禹之鼎题写。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行书石刻:望耕台乾隆壬午郡守李拔题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夏,郡守李拔登临乌山,极目南郊,只见阡陌纵横、田畴秀错,无限风光尽收眼底,观赏之际,见农民垄耕田亩,挥汗成雨,自己却在游山玩水,指点江山,顿生悯农之心,题下“望耕台”三字,并建亭以纪:“为念民劳登此台,公余做啸且徘徊。平畴万亩清如许,尽载沾途血汗来。”清许庚皞也有诗寄《望耕台》:“云低苍海深,寸碧没遥岑。日抱鱼龙气,天清钟磬音。原荒盘俊鹘,村远辨归禽。亦有田家兴,难为孤客情”。

   原先建在这块巨大岩石上的望耕亭早已损毁,仅有台基尚存,2008年乌山历史风貌区保护建设第一期工程在这个旧址上重建了望耕亭。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楷书大字“海阔天空”,是康熙年间的摩崖石刻,每字高2.7米,宽2.3米,位于邻霄台下南向。

    楷书大字:海阔  康熙  壬子秋八月
   康熙壬子即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

   楷书大字:天空

   与“海阔”题刻相距约16米,联成“海阔 天空”。

 

乌山摩崖石刻(原创图片欣赏)(二)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评论这张
 
阅读(3781)| 评论(2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