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老猫侠的博客

本博除另有注明外,均为原创

 
 
 

日志

 
 

【原创摄影】福州南后街捏面人  

2013-06-27 07:16:00|  分类: 南后街与三坊七巷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原创摄影】福州南后街捏面人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的光禄吟台旁边有个捏面人的摊子,摊主郭大姐很受游客们的欢迎。

       几团彩色的面泥,几个简陋的工具,在郭大姐灵巧的双手中揉、搓、捏,没一会儿工夫,大腹便便憨态可掬的猪八戒、长髯垂胸悠然垂钓的姜太公,鲜艳怒放的红玫瑰等等就在游客期盼的眼光下出现了。这些作品不仅限于传统题材,令人惊叹的是还有各种新潮的卡通造型,例如玉米加农炮、机器猫、米老鼠、愤怒的小鸟、奥特曼等等。郭大姐经常说要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保持艺术品常变常新。据媒体报道,郭大姐还招收了53 名学员,希望能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网络资料记载,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面塑的核心技术是发面,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然后按照各种式样、一定的步骤进行捏制。面塑作品体积小形象生动,便于携带,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深受旅游者们的喜爱,尤其是小朋友们更加喜欢,也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据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唐代永徽四年(653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来看,距今至少已有1360多年了。在汉代就已经有文字记载。到宋代,捏面人已成为民间节令很流行的习俗。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相,谓之子推燕。”“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可见那时的面人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

       福州的“泥人”、“面人”究竟起源于何时?我自然是不知道的,据有的自称是源自祖传或者是来自师傅讲授,估计至少也应有上百年历史了。查询《闽县乡土志》一书,其中有“安其土俗,享帚自珍”的本境物品有“春灯、泥像、雨伞、锡箔……”晚清福州学者郭柏苍著有《闽产录异》,作为全面记述福建省地方自然资源及特产的笔记,是清代研究福建地方物产较详备的著作,其中就有福州泥人的记载。据福州旧有习俗,由手艺人为刚死去的人捏制泥像以供奉。据说福州状元林鸿年在光绪年间逝世后,就有手艺人为其捏制彩色泥塑头像,供其后人祭祀保存至今。

       由于民风民俗的衍变,泥塑遗像逐渐消失,而随后走街串巷挑着泥塑、面塑作品叫卖的民间艺人也已绝迹。

       如今出现在南后街的捏面人,或许可以重新唤起童年记忆中遥远的一丝温馨……

 

【原创摄影】福州南后街捏面人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福州南后街捏面人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福州南后街捏面人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福州南后街捏面人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福州南后街捏面人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如今出现在南后街的捏面人,

重新唤起了童年记忆中遥远的一丝温馨……

 

【原创摄影】福州南后街捏面人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评论这张
 
阅读(837)| 评论(47)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