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老猫侠的博客

本博除另有注明外,均为原创

 
 
 

日志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2015-09-05 13:40:00|  分类: 旅行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千年古镇西塘,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这是网络中看到最多的对西塘的形容。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漫步行走在这个江南水乡古镇,切切实实感受到西塘的“三多”:“廊多,桥多,弄多。”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西塘,跨越千年的江南水乡,桥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大大小小的桥不仅是为了行走方便,更重要的是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据当地人说,西塘古镇桥非常多,但只有卧龙桥和五福桥是年头很久的老桥,其它的不是后来修复的就是新建的。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环秀桥垂百尺长,塔光隐隐隔修篁。”这是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的环秀桥,是从长廊往石皮弄去的必经之桥。据网络资料介绍,1944年这个桥突然倒塌,声音响达数里,压死7人。后建成木桥,解放后修成单孔水泥桥,1997年重建石级拱桥。桥上有对联曰:“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一湾烟水鹤湖西,来凤桥边望欲迷。

    “来凤桥”,又称“送子来凤桥”,初建于明崇桢十年(1637年),已有370多年历史,清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道光十五年(1836年)重修,1998年又进行了重修。 这是一座廊桥又是一座复桥,关于这座桥民间有个流传的故事,据说当时桥快建好的时候有一只漂亮的大鸟飞来停在桥顶,故名“来凤桥”。桥刚建成,居住桥边的一户人家便生了个儿子,所以又名“送子桥”。分明是先来凤后送子,但是因重男轻女的缘故,被倒过来叫作“送子来凤桥”。这里朝南面的一边是阶梯,北面一边是斜坡。男子上桥走台阶,寓意“步步高升”;女子走斜坡,因古代女人是“三寸金莲小迈步”,寓意“持家稳稳当当”。现代人在这些民俗演变中又给增添了新的寓意,谓为“南送子,北来凤。”求生儿子的走台阶,求生女儿的走斜坡。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五福桥,建于明正德年间,修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连通烧香港的南北两岸,是单孔石阶桥。20111月以“西塘建筑群”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五福指的是福、德、寿、禄、善终,不仅是民间对人生的五大追求,更是造桥人对过桥人的祝福。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卧龙桥,是西塘古镇最高的石桥,建成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咸丰二年重建(据古镇水乡资料记载)。(注:在网络中又有看到有人说环秀桥是西塘古镇最高的石桥。)桥上有联曰:“修几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2011年1月以“西塘建筑群”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西塘忆,最忆是长廊。千盏灯笼脂粉色,八方舟楫杜康香。依水看斜阳。”

    江南水乡古镇都建有长廊(亦称雨廊),西塘的烟雨长廊,是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独特的风景线。

    古时候的水乡,交通以水路为主,商贸往来主要依靠船只,遮风挡雨的廊棚就是在当时商贸交易中逐渐形成的,属于典型的乡土建筑,这些千米长廊分别集中在朝南埭、北栅街、南棚下这几个临河的商业区。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美丽独特的西塘水乡风光,吸引很多年轻人在这里拍摄婚纱照和古装照。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鱼行埭,“埭”,本义是堵水的土坝,即堤岸之意。从街名可以看出这里曾是旧时西塘最为繁忙的鱼市集聚地。砖雕门楼、马头墙,无不体现着西塘明清建筑特有的韵律。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箬帽街,从永宁桥往北的一条古街,“永宁桥”桥身两侧有对联写道:“雕栏直面轿子湾,匹练横衔箬帽街。” 顾名思义,这是明清时一条专卖箬帽的商业街。箬帽,用箬竹的篾和叶子制成的帽子,就是斗笠,江南水乡多雨水,箬帽和蓑衣是百姓必备的雨具。陆游诗曰:“箬帽蓑衣自道宜,不论晴雨著无时。”清代王士禛亦有诗曰:“何能共醉寒香里,怅绝清溪箬帽斜。”如今游客熙熙攘攘的箬帽街,箬帽的踪迹已经无处可寻了。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西街,是西塘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明清时代就有的最繁荣的商业街,两旁商铺毗连,各类商品应有尽有。分布有水乡典型的街道格局,道路非常狭窄,如同又长又小的弄堂,最小的地方仅一根扁担的宽度。临街房屋二楼以上常常有屋檐延伸,两边相对的楼屋近在咫尺,搁上竹竿就可以跨街晾衣晒被,打开窗户两边就可以倚窗谈心,构成一道别致的小镇风光。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西塘的特色之一是弄堂多,大致可分为三类:街弄、陪弄和水弄。石皮弄,1996年列为西塘镇古建筑保护单位,是西塘最有特色的一条弄。全长68米,最宽处1.1米,最窄处0.8米,仅容一人通过,这是西塘大户王家“尊闻堂”与“种福堂”之间的过道。弄内石板路由216块厚度仅三厘米的石板铺就而成,石板下是一条雨天不积水的下水道, 故名为石皮弄。由于这里独有的特色,已成为拍电影、电视剧的理想场景,多部电影电视剧都曾在这里取景。

    古时候,古镇大户人家的大门平时都是关闭着,家中有贵客临门或逢喜庆节日大门才会敞开,但妇女与佣人永远都只能走陪弄。

    幽深狭窄的弄堂在一座座深宅大院之间延伸,这和江南水乡大户人家建宅理念吻合,俗话说“银不露白,暗可藏财”,就连主人的卧室也是“以暗为安”。资料记载,“以暗为安”的理念与南宋国长期“偏安”杭州有一定的关系,几百年来这一理念又潜移默化了西塘人“内秀”的个性。历史上西塘曾出过进士19人,举人31人,有著作留世的103人,这些文化人大都生长在深宅窄弄里。研究西塘历史文化,不能不提到“南社”情结,南社发起人是吴江诗人柳亚子,他在西塘发展了南社社员18人,著名的有余十眉、李钟琪、郁佐梅、沈禹钟、江雪塍等。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班诗友又组织了胥社,宗旨不变,人员不变,成为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组织。胥社成员的诗文绝大多数保留了下来,这些诗和他们的“宗师”柳亚子在西塘留下的90首诗文一起,成为西塘的千古绝唱。

 


【原创摄影】烟雨西塘(三) - 老猫侠 - 老猫侠的博客

“西塘忆,其次弄堂中。花雪斜飞青石板,跫音长送阁楼风。回首雨蒙蒙。”

    漫长的岁月斑驳了灰色的墙体,却无法褪去沉淀在时光里的醇香。抬头仰望狭长的一道天空,人们把这里戏称为西塘的“一线天”。


——未完待续

                                                              

 
  评论这张
 
阅读(1094)| 评论(39)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